瑪歌堡一軍1982年份葡萄酒 Château Margaux 1982
稀有珍釀數量有限售完為止,價錢請以聯絡店家詢問為主謝謝
波爾多五大酒莊酩酒,拉圖堡酒體堅實渾厚,年份不論,水準整齊;木桐堡,豐美甜潤具深度;拉菲堡古典嚴謹,具紳士風範;歐布里雍堡,醇釅世故,口感複雜;而瑪歌堡,其柔美與芬芳特質所衍伸出的想像還包括陰柔、細緻與高雅。
婉約陰性的柔美氣質確可自瑪歌堡中尋得,但其特質僅止於此?1815年,波爾多葡萄酒仲介商羅騰(William Lawton)曾寫下其對波爾多葡萄酒的觀感,此份文件成為當時業界的聖經,極具參考價值;羅騰指出瑪歌酒村的酒款,「特色在其緊實感,或可稱為堅硬感,此特質與聖朱里安或是波雅克酒村相異,尤其聖朱里安酒款以其柔潤甜美著稱」。英國葡萄酒作家尼可拉‧費斯(Nicholas Faith)在其著作《瑪歌堡》(Château Margaux)指出當代的新瑪歌堡,已恢復19世紀初期的真貌,乃是對舊傳統的"Reversion"。"Reversion"在法律上意指財產的繼承權,生物學上則指返祖現象或隔代遺傳。
新瑪歌‧1978
400年來瑪歌堡多次轉手易主,1977年,入籍法國的希臘裔安徳列‧曼哲洛普洛斯(André Mentzelopoulos)購下瑪歌堡,不計成敗,立即投入重金整頓瑪歌堡,包括修整瑪歌堡建物本身、拔除老病葡萄樹以改植新株,並維修園區的地下排水系統;他還聘來波爾多的現代釀酒學權威裴諾(Émile Peynaud)為顧問,僅一年光景進步神速,成績令人刮目相看。裴諾認為1978年份的瑪歌堡居當年份五大酒莊排名之首(或許只有拉圖堡可與其媲美);甚有專家指出,該年份瑪歌堡甚比拉圖堡還要結構扎實、濃郁豐厚。自此,酒商羅騰於十九世紀所傳述的瑪歌酒村酒款之堅實感,終為世人所見。軟硬兼備的才情完全體現在「新瑪歌」裡。
除安徳列‧曼哲洛普洛斯的決心,釀酒大師裴諾乃真正幕後功臣。但僅花一年時間,酒質便能徹頭徹尾轉變,是如何辦到的?瑪歌堡前任總管龐塔列(Paul Pontallier)表示裴諾的最大貢獻乃在讓瑪歌堡二軍酒「紅亭」(Pavillon Rouge du Château Margaux)重出江湖,僅以最佳酒液釀造正牌瑪歌堡,因而大幅提升酒質。
保羅與珂琳
天道難違,瑪歌堡重生未久,莊主安徳列‧曼哲洛普洛斯便於1980年撒手人環,之後由女兒珂林(Corinne Mentzelopoulos)接手莊務。當時未滿30歲的珂林選擇了同樣年輕,年僅28歲的龐塔列為酒莊總管,震驚波爾多酒界。當時龐塔列從未有過實際經營酒莊的經驗。這般人選所為何來?珂琳的回答出乎意料地簡單:「這個人要能與我長久奮鬥!」龐塔列雖是初生之犢,但他卻是釀酒學系高材生,20幾歲便以「葡萄酒在橡木桶中的熟成」為研究題目,獲得博士文憑。
瑪歌堡的葡萄園裡,品種的種植比例約為75%卡本內蘇維濃(Cabernet Sauvignon)、20%梅洛(Merlot),以及剩下的卡本內弗朗(Cabernet Franc)和小維鐸(Petit Verdot)。不過在龐塔列的主導下,小維鐸的種植面積有略微增加的趨勢。雖五大酒莊均以其礫石土質聞名,但瑪歌堡應是其中地質最複雜者,礫石、黏土、石灰土以及砂質土都極常見;也因此全區約87公頃的葡萄園,被劃成50小區。採收時基本上會採分區、分品種方式,且分開釀製。
基本上瑪歌堡紅酒均以容量15,000公升的大型木槽來發酵釀酒,屈指可數的幾個不鏽鋼槽,僅在豐收年份因木槽數量不足才使用。然而自2009年開始,酒廠添購容量大小不一的不鏽鋼發酵槽,以方便實踐更精密的分區釀酒法。
在安徳列接手經營前(亦即新瑪歌堡現身前),本莊僅在絕佳年份才能釀出絕世美釀,如1900、1953、1961等。目前在「保羅與珂琳」聯手下,瑪歌不再陰晴不定,參差不齊,年年均能展現既溫婉又堅毅的特質。
商品編號: